close
唐美雲妝點歌仔戲精緻美學 放膽踏出傳統路數,唱演戲曲新生命
發表人:瞿欣怡
「在一次雨天赴廟還願的路途上,義明的妻子與妹妹失足跌落山谷,妻子面貌全非,悽慘死去,妹妹轉活,魂魄卻已散去,附在身上的,竟是妻子的靈魂……」
這是唐美雲創團十年的年度大戲《錯魂記》的劇情。
幕落前,舞台下起滂沱大雨,飾演丈夫的唐美雲跪坐雨中崩潰大哭,台下觀眾無論男女也跟著哭。台上大雨逼真得讓人膽戰心驚,讓人忘了自己在看歌仔戲,那分明是場震撼人心的歌劇。
艱辛創團,十年路
歌仔戲透過音樂、詩詞、舞蹈來抒情,將世間人經歷的情愛痛苦搬上舞台,定格在一瞬間。而近幾年精緻歌仔戲更是利用劇場的手法,讓從沒看過歌仔戲的人,有了新的感動,其中,唐美雲又以敢於創新、跨界,成為精緻歌仔戲的翹楚。
唐美雲花了十年創團,好不容易開創出獨屬於她的歌仔戲美學。她原是台灣大團「河洛歌仔戲團」的當家小生,參與演出電視劇「北港香爐」,則讓她奪得金鐘獎最佳女演員。在攀向頂峰之際,她因為台灣歌仔戲國寶級大師廖瓊枝的一句話,走上創團之路。父親過世時,廖瓊枝對她說:「如果你有心想做,一定要有自己的劇團。」
如今許多戲迷都知道,想看傳統忠孝節義找「河洛」,想看熱鬧戲曲找「明華園」,但想看精緻創新歌仔戲,就找「唐美雲」。這一路走來看似幸運,其實充滿艱辛。在十周年記者會上,唐美雲聽到廖瓊枝提起父親對她的期望,就忍不住落淚。
她的父親蔣武童在歌仔戲風光時,被人尊稱為「戲狀元」,台灣百年只得三位戲狀元,其中以他的名聲最響亮;母親唐冰森則是劇團的當家小生,兩人撐起一片天。蔣武童50歲時才生了唐美雲,那時歌仔戲風光不再,蔣武童原本不願小女兒再踏上舞台,無奈,當唐美雲15歲時,劇團缺人,唐美雲還是得上台演出。蔣武童嘴上不樂意,心裡卻十分高興女兒能夠傳承,到橋頭買了雙繡花鞋給唐美雲。
戀戲成精,使勁學
躲在後台看女兒演戲的蔣武童,看見初次上台的唐美雲架式十足,便與妻子說:「這孩子有戲骨,可以栽培。」但這回卻換唐美雲不想當歌仔戲演員,因為她看見外台戲的辛酸委屈。有回她與母親一同跑廟會,趕夜車到廟口時,廟門未開,只見同行的演員們紛紛拿出棉被草蓆,在石梯上睡覺,唐美雲只覺得無比心酸:「這不是像乞丐一樣嗎?」母親卻安慰她:「這是慣常的啊!」
直到一次隨他團出國演出,唐美雲擔任幕後主唱,見識到內台戲的精緻,她才相信父親所說的「歌仔戲不是只有外台戲」,這一唱,唱出她對歌仔戲的熱情。父親試探性地問她:「如果是這樣的歌仔戲,你願意做嗎?」她點點頭,決心把歌仔戲當職業,從頭學起。
她對著燭火練眼神的「定」,又到關渡看飛鳥,練眼神流轉;她的房間有兩面落地鏡子,回房都還不忘要練身段。
皇天不負苦心人,她破紀錄連續兩年獲得地方戲曲比賽最佳小生獎,受聘成為河洛劇團當家小生;她演出的歌仔戲連續三年獲得金鐘獎最佳戲曲獎;又受邀成為復興劇校的專科老師,後又升為科主任。她還同時進修空大的課,修習戲劇史,增加戲劇深度。
無視虧損,放膽做
唐美雲透露一個小秘密,她小時候不想演戲,只想當歌星,因為可以賺很多錢,帶爸爸媽媽出國玩。陰錯陽差走回歌仔戲的圈子後,機緣巧合又讓她成了明星,參與電視、電影的演出。
回望過去,她笑說:「我不想當明星了,我是個好演員,甚至想轉到幕後,創造更多好戲。」當明星賺來的錢,創團兩年全賠光了,面對虧損的劇團,她感到很茫然,外面流言亂紛紛,說明星帶團撐不過三年。唐美雲只想給自己更多時間,好好地做幾齣戲。
唐美雲劇團是最捨得花錢的劇團,私房錢用完了,她就再去演電視貼補劇團。每次會計追著唐美雲看預算表,她都不想看,搖搖手說:「我不要看,看了就手軟腳軟,做不下去了!我甘願現在多花錢,也不要以後懊悔為什麼那麼小氣,不做好一點!」同樣請樂師,別人最多請七、八位樂師,她為了戲好,捨得請二十幾個樂師。她自嘲是「憨人有憨膽」,說:「其實我從來沒有想過已經十年了,我不回頭看,也不計畫未來,只是把握當下一直做。」
唐美雲除了做演員,更身兼導演,讓劇團精準地呈現出完整風格。很多演員到了唐美雲劇團,就開始發光發亮,唐美雲觀察演員的內心,再用角色激盪出演員的潛力。她像傳統的「說戲仙」,把演員帶進故事裡思考:「如果是我遭逢這樣的變化,會有什麼反應?」如此一來,演員就不只是在演劇中人,而是透過自己,傳達出一個動人故事。
叛逆跨界,創新局
唐美雲也跟其他劇團相反,她不像一般小生創團後,就自己從頭演到尾,她總是希望其他演員有更多表演空間,她說:「重要的是戲好,不是來追明星,也不是只看一兩個人!」
她更敢於跨界,2006年重演創團大戲「梨園天神—桂郎君」,她邀請歌手萬芳擔任女主角,樂師二十餘人,以絃樂器為主,捨棄傳統的鑼鼓點;
2007年則邀請舞台劇演員洪瑞襄演出「錯魂記」,並在戲中大量穿插南管。她的舞台布景創造出更細膩的臨場感,常讓第一次看戲的觀眾,誤以為進了現代劇場。
音樂上,她也很「敢」突破,跟她合作十年的知名歌仔戲音樂家劉文亮說︰「別的團是音樂要配合人,唐美雲卻願意由人來配合音樂。」其實這也是現代劇場的概念,每齣戲都有一定的長度,歌仔戲傳統的自由發揮也得改變。在曲調上,唐美雲也揚棄許多舊曲調,能感動人更重要,她說︰「音樂是一條線,在戲搬演時,不停地醞釀情緒,當戲演到最高潮時,音樂也幫你把情緒堆疊到最高。」
創新是種冒險,也最易招來批評,音樂正是傳統派最常批評的一點,唐美雲笑笑說:「我習慣了啦!總是會有反對派,我可以跟他們辯論,但又有何意義?我很清楚我在做什麼,歌仔戲本來就包羅萬象,重要的是戲能不能打動人!我明年還想用交響樂來做呢!」
生命唱戲,撼人心
歌仔戲之美,有太多可說。有歌、有舞、有詩詞,還有透過這種種鋪陳而來的戲劇張力。語言,讓歌仔戲深入民間,卻也讓許多不黯台語的人感到疏遠,其實在劇院表演的歌仔戲都有字幕,讓人更直接欣賞到詞曲之美。「一刀裁出天地寬 / 雙枕偏隔萬重山 / 三更隨君到河漢 / 四海蒼茫曉夢殘」,短短七言絕句,講完一段無奈的愛情故事。
然而,歌仔戲最美的,卻是深刻生命力的感動與渲染。歌仔戲貴在親民,除了忠孝仁義,他常以世間情事為故事基調,透過戲劇性的演出,讓看戲的人跟著笑,跟著哭,跟著經歷生命中的歡喜悲傷。
在外台凋零、內台窘困的情況下,演員們卻從不放棄,唐美雲驕傲地說:「我阿姑廖瓊枝七十幾歲,還在教書、演戲,這就是歌仔戲最珍貴的生命力,誰說只有年輕人有生命力?」這群值得尊敬的人們,用生命為我們上了一堂「美學講堂」。
唐美雲
◎生於台北,15歲上戲台,得獎無數,曾經連續獲得地方戲曲比賽最佳小生獎、台北市優秀青年獎、全國十大傑出女青年、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等。1999年創立「唐美雲歌仔戲團」。
發表人:瞿欣怡
「在一次雨天赴廟還願的路途上,義明的妻子與妹妹失足跌落山谷,妻子面貌全非,悽慘死去,妹妹轉活,魂魄卻已散去,附在身上的,竟是妻子的靈魂……」
這是唐美雲創團十年的年度大戲《錯魂記》的劇情。
幕落前,舞台下起滂沱大雨,飾演丈夫的唐美雲跪坐雨中崩潰大哭,台下觀眾無論男女也跟著哭。台上大雨逼真得讓人膽戰心驚,讓人忘了自己在看歌仔戲,那分明是場震撼人心的歌劇。
艱辛創團,十年路
歌仔戲透過音樂、詩詞、舞蹈來抒情,將世間人經歷的情愛痛苦搬上舞台,定格在一瞬間。而近幾年精緻歌仔戲更是利用劇場的手法,讓從沒看過歌仔戲的人,有了新的感動,其中,唐美雲又以敢於創新、跨界,成為精緻歌仔戲的翹楚。
唐美雲花了十年創團,好不容易開創出獨屬於她的歌仔戲美學。她原是台灣大團「河洛歌仔戲團」的當家小生,參與演出電視劇「北港香爐」,則讓她奪得金鐘獎最佳女演員。在攀向頂峰之際,她因為台灣歌仔戲國寶級大師廖瓊枝的一句話,走上創團之路。父親過世時,廖瓊枝對她說:「如果你有心想做,一定要有自己的劇團。」
如今許多戲迷都知道,想看傳統忠孝節義找「河洛」,想看熱鬧戲曲找「明華園」,但想看精緻創新歌仔戲,就找「唐美雲」。這一路走來看似幸運,其實充滿艱辛。在十周年記者會上,唐美雲聽到廖瓊枝提起父親對她的期望,就忍不住落淚。
她的父親蔣武童在歌仔戲風光時,被人尊稱為「戲狀元」,台灣百年只得三位戲狀元,其中以他的名聲最響亮;母親唐冰森則是劇團的當家小生,兩人撐起一片天。蔣武童50歲時才生了唐美雲,那時歌仔戲風光不再,蔣武童原本不願小女兒再踏上舞台,無奈,當唐美雲15歲時,劇團缺人,唐美雲還是得上台演出。蔣武童嘴上不樂意,心裡卻十分高興女兒能夠傳承,到橋頭買了雙繡花鞋給唐美雲。
戀戲成精,使勁學
躲在後台看女兒演戲的蔣武童,看見初次上台的唐美雲架式十足,便與妻子說:「這孩子有戲骨,可以栽培。」但這回卻換唐美雲不想當歌仔戲演員,因為她看見外台戲的辛酸委屈。有回她與母親一同跑廟會,趕夜車到廟口時,廟門未開,只見同行的演員們紛紛拿出棉被草蓆,在石梯上睡覺,唐美雲只覺得無比心酸:「這不是像乞丐一樣嗎?」母親卻安慰她:「這是慣常的啊!」
直到一次隨他團出國演出,唐美雲擔任幕後主唱,見識到內台戲的精緻,她才相信父親所說的「歌仔戲不是只有外台戲」,這一唱,唱出她對歌仔戲的熱情。父親試探性地問她:「如果是這樣的歌仔戲,你願意做嗎?」她點點頭,決心把歌仔戲當職業,從頭學起。
她對著燭火練眼神的「定」,又到關渡看飛鳥,練眼神流轉;她的房間有兩面落地鏡子,回房都還不忘要練身段。
皇天不負苦心人,她破紀錄連續兩年獲得地方戲曲比賽最佳小生獎,受聘成為河洛劇團當家小生;她演出的歌仔戲連續三年獲得金鐘獎最佳戲曲獎;又受邀成為復興劇校的專科老師,後又升為科主任。她還同時進修空大的課,修習戲劇史,增加戲劇深度。
無視虧損,放膽做
唐美雲透露一個小秘密,她小時候不想演戲,只想當歌星,因為可以賺很多錢,帶爸爸媽媽出國玩。陰錯陽差走回歌仔戲的圈子後,機緣巧合又讓她成了明星,參與電視、電影的演出。
回望過去,她笑說:「我不想當明星了,我是個好演員,甚至想轉到幕後,創造更多好戲。」當明星賺來的錢,創團兩年全賠光了,面對虧損的劇團,她感到很茫然,外面流言亂紛紛,說明星帶團撐不過三年。唐美雲只想給自己更多時間,好好地做幾齣戲。
唐美雲劇團是最捨得花錢的劇團,私房錢用完了,她就再去演電視貼補劇團。每次會計追著唐美雲看預算表,她都不想看,搖搖手說:「我不要看,看了就手軟腳軟,做不下去了!我甘願現在多花錢,也不要以後懊悔為什麼那麼小氣,不做好一點!」同樣請樂師,別人最多請七、八位樂師,她為了戲好,捨得請二十幾個樂師。她自嘲是「憨人有憨膽」,說:「其實我從來沒有想過已經十年了,我不回頭看,也不計畫未來,只是把握當下一直做。」
唐美雲除了做演員,更身兼導演,讓劇團精準地呈現出完整風格。很多演員到了唐美雲劇團,就開始發光發亮,唐美雲觀察演員的內心,再用角色激盪出演員的潛力。她像傳統的「說戲仙」,把演員帶進故事裡思考:「如果是我遭逢這樣的變化,會有什麼反應?」如此一來,演員就不只是在演劇中人,而是透過自己,傳達出一個動人故事。
叛逆跨界,創新局
唐美雲也跟其他劇團相反,她不像一般小生創團後,就自己從頭演到尾,她總是希望其他演員有更多表演空間,她說:「重要的是戲好,不是來追明星,也不是只看一兩個人!」
她更敢於跨界,2006年重演創團大戲「梨園天神—桂郎君」,她邀請歌手萬芳擔任女主角,樂師二十餘人,以絃樂器為主,捨棄傳統的鑼鼓點;
2007年則邀請舞台劇演員洪瑞襄演出「錯魂記」,並在戲中大量穿插南管。她的舞台布景創造出更細膩的臨場感,常讓第一次看戲的觀眾,誤以為進了現代劇場。
音樂上,她也很「敢」突破,跟她合作十年的知名歌仔戲音樂家劉文亮說︰「別的團是音樂要配合人,唐美雲卻願意由人來配合音樂。」其實這也是現代劇場的概念,每齣戲都有一定的長度,歌仔戲傳統的自由發揮也得改變。在曲調上,唐美雲也揚棄許多舊曲調,能感動人更重要,她說︰「音樂是一條線,在戲搬演時,不停地醞釀情緒,當戲演到最高潮時,音樂也幫你把情緒堆疊到最高。」
創新是種冒險,也最易招來批評,音樂正是傳統派最常批評的一點,唐美雲笑笑說:「我習慣了啦!總是會有反對派,我可以跟他們辯論,但又有何意義?我很清楚我在做什麼,歌仔戲本來就包羅萬象,重要的是戲能不能打動人!我明年還想用交響樂來做呢!」
生命唱戲,撼人心
歌仔戲之美,有太多可說。有歌、有舞、有詩詞,還有透過這種種鋪陳而來的戲劇張力。語言,讓歌仔戲深入民間,卻也讓許多不黯台語的人感到疏遠,其實在劇院表演的歌仔戲都有字幕,讓人更直接欣賞到詞曲之美。「一刀裁出天地寬 / 雙枕偏隔萬重山 / 三更隨君到河漢 / 四海蒼茫曉夢殘」,短短七言絕句,講完一段無奈的愛情故事。
然而,歌仔戲最美的,卻是深刻生命力的感動與渲染。歌仔戲貴在親民,除了忠孝仁義,他常以世間情事為故事基調,透過戲劇性的演出,讓看戲的人跟著笑,跟著哭,跟著經歷生命中的歡喜悲傷。
在外台凋零、內台窘困的情況下,演員們卻從不放棄,唐美雲驕傲地說:「我阿姑廖瓊枝七十幾歲,還在教書、演戲,這就是歌仔戲最珍貴的生命力,誰說只有年輕人有生命力?」這群值得尊敬的人們,用生命為我們上了一堂「美學講堂」。
唐美雲
◎生於台北,15歲上戲台,得獎無數,曾經連續獲得地方戲曲比賽最佳小生獎、台北市優秀青年獎、全國十大傑出女青年、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等。1999年創立「唐美雲歌仔戲團」。
全站熱搜